一般人在一生中有0.86%~1%的机会可能罹患精神疾病,通过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系统的家谱调查(调查其父系、母系三代),发现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成员中,精神病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6.2倍。那么精神病与遗传是否有关呢?会不会遗传?
济南神康医院张淑芹主任称,遗传与精神病有一定的关系。以精神病为例,兄弟姐妹中如果有人得此病,则其他兄弟姐妹患病概率为8%;父母中有一方有此病,其子女患病概率为15%;若父母均有此病,其子女的患病概率增为40%;另外双卵双生(两个卵子和两个精子受精发育成的双胞胎),若其一方有此病,另一方亦会有12%的患病机会;而单卵双生(一个卵子和两个精子受精发育成的双胞胎)的同病率则为47%。另外,寄养子研究发现精神病母亲所生子女从小寄养出去,生活在正常家庭环境中,成年后仍有较高的患病率。
以上表明,遗传因素是精神病病因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临床遗传学研究表明,血缘关系愈近,遗传因素的影响就愈突出。但是,为什么不把精神病直接说成是“遗传性疾病”,这是因为精神病遗传方式及遗传传递方法目前尚无定论,另外在临床上确有相当数量的精神病患者并无家族史(家族中父系与母系三代均无精神病患者)。
心境障碍则是遗传性高的精神病,其中双相障碍比单纯的抑郁发作患者有较高的遗传性,而50%心境障碍患者其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有此病。另外,如果父母中一方有心境障碍,其子女有27%的患病概率;若父母双方均为心境障碍患者,其子女则患病概率达到50%~70%。有研究发现,患有心境障碍的寄养子,其亲生父母的患病率为31%,而其养父母中只有12%。

至于其他类型的精神病也或多或少的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许你看到此处正担心着什么,如子女是否会发病等,其实精神病的发病有许多的原因,遗传只是其中的一项,并非有遗传就一定会发病,如前述单卵双胎(基因都相同)其中一方得精神病,另一个的精神病的机会,理论上应100%,但实际上只有47%左右,另外53%则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心理、环境、健康保健等。所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对外界社会环境压力的调适能力等因素对预防精神病的发生都有非常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温馨提示:社会对精神疾病的了解长期处于朦胧状态,每当家庭中出现这种患者时,失去应有的重视和举措,导致错诊或延误治疗。其实,自己的亲人患了这种病,只是一种不幸,不是一种丑事,没有必要回避这个病名,而是应当采取科学的态度,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