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尽管很操心、很累,但时间长了,必会有所回报。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在大病初愈之后,需要精心调理,恢复体质。精神病病人在恢复期也需要调理,但不是以恢复体力为主,而是精神活动的调理。很多在一般人看来不值一提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对于精神病人而言,要像小孩学走路一样,需要重新学习和掌握。
在恢复期的精神病人在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
一精神病不同于躯体疾病,在恢复期不需要充分的体力休养,适当的活动可以增加病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生活独立性,为进一步参加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对病人来讲,要提高认识,主动做家务,自己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对家属来讲,要多加督促和鼓励。
二情感交流人的情感活动包括内心体验和面部表情两方面。正常人对外部事物都会有喜、怒、哀、乐等情感反应,然后再通过表情表达出来。恢复期病人常常给人一种表情呆板、反应迟钝的印象,因此就需要训练。情感的交流在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这种交流往往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有时一个眼神、一次点头、一次微笑,就足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存在。这种表达需要一定的技巧,病人要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学习和摸索,也需要家属耐心地帮助。
三注意力恢复期病人的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或不能持久,这对病人的生活、工作会有很大妨碍。对此,首先要排除药物的影响,选用镇静作用轻微的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另外,要加强训练,以延长主动注意的时间一般来说,如果病人能够集中从事一件事达1个小时以上,就不会给他的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带来大的妨碍。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地锻炼。
四语言表达很多精神病病人都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这些病人在病好之后,如果再不加以训练,就会继续影响病人的社交能力,终成为病情复发的隐患。需要病人在日常生活中自已去摸索和总结。语言主要的功能是交流,只要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就足以胜任人际交往。因此,不要对病人要求过高。
五待人接物人际交往需要一些基本的礼仪,比如互相问候、表示关心、递烟倒茶、临别送行等。精神病人因病与外界隔离的时间较长,对这些礼仪难免有些生疏,因此需要为他提供机会重新训练。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也应允许病人独自交友、外出。在每一次社交结束后,家属应主动同病人交流感受、总结经验,要善于发现病人微小的进步,并加以鼓励,在此基础上,适时地指出不足。
以上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做的事情,而对于恢复期的精神病病人而言,做这些事就需要特别的关照。因此,精神康复的理论是渗透到病人的一言一行当中的,家属要把同病人的每一次谈话,每一次办事都提高到治疗的高度来认识。如果有可能的话,也请病人记康复日记。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当病人抛弃了精神病的包袱,自信地面对生活的时候,你会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